圆瑛长老简介
圆瑛法师是中国佛教界近百年来的一代宗师。法师宗说兼通,台贤并重,禅净双修,解行圆融,一生爱国爱教,始终践行报国济世宏愿,是佛教界为人宗仰的一代楷模。
法师生平
圆瑛大师(1878-1953)法号弘悟,别号韬光,福建古田县人。幼读诗书,聪颖过人。十八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
二十一岁时,发心行脚参访。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广学大小乘诸经论,多方参访善知识,从通智法师、谛闲法师、祖印法师、慧明法师、道阶法师听经研教。由于他喜颖悟,学习努力,对《楞严经》造诣尤深。
融通教宗
圆瑛大师融通教宗,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他反复强调,禅净二宗都是如来所说法,只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而施设有殊;所以,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归元无二,不可有所是非。
在佛学思想上,大师以《楞严经》为核心,主张各宗平等,从无门户之见,性相通融。大师尝归纳佛法大旨,略述如下:“佛教以一心为宗,觉悟为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大师先后十主禅林,领众学修,所到之处清规整肃,海众安和;还先后创办和主持多所学院,培养弘法人才,推动佛教事业发展。
护国救灾
圆瑛大师不仅精研教理,广培人才,慈悲众生,更是爱国爱教,是慈悲大无畏菩萨精神的践行者。
抗战期间,圆瑛大师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僧侣救护团,亲任团长,发扬佛教救世的“大无畏”、“大无我”、“大慈悲”的三大精神,深入前线,于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
大师圆寂
解放前夕,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教友和弟子,祈请大师到南洋安度余生,大师均以“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谢绝。
1953年5月,大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同年八月于宁波天童寺示寂。大师圆寂前,嘱托弟子:“发菩提心,严持净戒,弘宗演教,利乐人天。”稍停片刻后,又说:“为法为人为证菩提,爱国爱教爱护和平。”
这不仅仅是法师对后辈学人的谆谆教诲,也是其一生弘法利生、无私利众的写照。
圆瑛大师一生精研教理,圆融通达;利益众生,无我忘躯。其大菩萨精神,是我等弟子学习的楷模。
圆瑛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 讲记(十一)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发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心心下化众生者:亦即已发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把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闻说佛道长远:如‘法华经’所云:五百由旬,方是宝所(喻佛地)。有一导师,引导诸人,前趋宝所。因其路难行,多人半途欲退。导师不忍是辈,而失大利。乃为劝勉,前行固难,已经行至半途,退后亦难。同是一难,何如前进?无奈是辈,无志进求。导师为悯是辈,方便设一化城,劝令前进少许,即有大城,可以于中休憩。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为小根怯弱之辈而设。今云不生退怯,即精进上求,无怯弱心也。
观众生难度:以众生根行不等,惑业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时受化,遇境逢缘,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难度。不生厌倦者:如‘宝积经’所述:常精进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对此众生不厌,常随教化不倦。若此菩萨,可谓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也。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此段辨伪之相。伪者,虚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无心而造曰过。凡有罪过,理宜忏悔除灭。今日不忏不除,则无惭愧心,甘居下流也。内浊,即具足贪嗔痴,浑浊自性。外清,即矫现戒定慧,清净之行。始则精勤修习,终则懈怠废弛,虚度时光矣。
虽有好心,行诸好事,如恤孤济贫,赈灾救难,施棺给药,修桥铺路等;多为贪名图利之心而为之,是谓夹杂(好心与贪图名利之坏念相参)。虽有善法,修诸法门,如持戒修身,参禅习定,澄心慧观,念佛持咒等;复为贪嗔未断,愚痴所误,造诸罪业,染污所修清净之行。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