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朝圣三昧禅院微视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折逆之回川。诗仙李白把古老的巴蜀之地,不仅形象地嵌入了中国的地理版图,更是把那幅千古峥嵘、迤逦瑰伟的山水画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地处亚洲大陆中南部,北纬28度和32度之间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距今大约25000多年前,这里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和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待至今日,如果说人们对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已经大致勾勒出清晰的文化线条,但对于上游的巴蜀文化,鲜有人敢说自己已经了然于胸。由岷江水系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八千多平方千米的成都平原,孕养了早期文明发育的绝佳温床,但浮在其上如丝如缕的水雾,让人对这样一段温润如玉的中华文明史,总有朦胧之感。
庄子说:大知观于远近。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我们今天不说三星堆,而是把近观的视野投向唐朝。
公元859年,唐懿宗李漼登基,这位大唐帝国的第十七位皇帝拜了一位国师,法名知玄,国人尊其为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出生在唐代眉州,即今天四川眉山中保镇,时年五岁,祖父命其作诗,他随口吟诵:“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长至十一岁,禀告祖父要出家研习《涅槃经》,祖父应允,随后削发作沙弥,两年后在四川大慈恩寺受丞相请升堂说法,当日缁素有万人之众。
每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神往,仿佛那些尘封在历史烟雨中的人物顿时鲜活起来,他们的生命曾经那么活脱脱地来过这个世界。继而又难忍神伤,时间当真是这般冷酷,无情地碾过一切,我们只能在文字里,在遗迹旁,思慕圣贤古风。人,难道只能在时间的囚笼里坐以待毙?如果是这样,历史不就成了“刑场”?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明虽润物于无声,又何期历史上一次次的大规模战争轮番上演?终于在学佛之后蓦然醒悟:不明因果关系,人类难以走出历史的藩篱。
其实在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不明其体,难彰其用。这个体,不是社会,不是国家,不是家庭,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之体——所有的历史人物,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巷尾布衣,乃至所有的历史事件,不论小到家族,大到国家命运,都是心的运行轨迹的外化。
让我们再次回顾悟达国师的人生经历,必对心的轨迹别有一番认知。
悟达国师还在做云水僧的时候,在京都寺院与一位老比丘同住,不想这位长者竟患恶疾,无人敢来照应或接近。年幼的悟达想起佛陀曾经说过,“百福田中,侍病第一”,佛陀的教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慈悲的种子,他朝夕亲侍汤药,毫无倦色。两人分别时,长者对悟达嘱咐说:“你今后弘化利生之日,如果遇有困难痛苦之事,需要我帮助时,可以到西蜀九陇山来找我。”悟达忙问:“九陇山高广深邃,恐找寻不易。”长者说:“我住之处门前有二棵古松。”
法是正道
心缘着法
佛门说:法是正道,只要你的心缘着法,清净的力量就会得以彰显。悟达国师日后得以脱险,全赖此番殊胜因缘。
后来悟达国师行脚到安国寺,大弘法化,普度众生。因其德高望重,感得懿宗皇帝亲临听经闻法,并赐沉香宝座。国师见状,刚出一念慢心,不想膝盖上即刻长出一个人面疮,眉毛、眼睛和口齿样样俱全。悟达国师疼痛难忍,苦不堪言,群医无策。这个人面疮,若喂他饮食,他竟张口吞食,与常人无异。
悟达国师忽然记起长者的嘱咐,疾速赶到九陇山,远望山中果有两松挺立。拜见长者后据实告以遭逢病苦之事,长者遂说“此疮名谓人面疮,山边岩下有一泉水,洗濯患处,病可痊愈。”
次日至泉水处,正欲洗濯时,人面疮作人声讲话:“请尊者慈悲,为我们解冤释结,但尊者您是否读过西汉史书袁盎晁错一传。”尊者说:“读过的。”人面疮说:“悟达就是昔日的袁盎,我就是从前的晁错。我被他谋害,被腰斩于东市,真是冤深如海。他宿植灵根,十世都做高僧,戒律精严,净光和佛光显耀,使我无法雪腰斩之冤,报杀身之仇。等到这一世,他竟受宠忘忧,名利心起,失却庄严,我才得到报冤方便,令他疮生人面痛苦不堪。如今多蒙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为我解除冤结,消灭深仇于无形,从今以后我不再来危害他了。”
听了人面疮这番话,悟达国师大惊之余,赶紧手掬泉水继续洗濯,痛彻骨髓,一时昏厥,待到苏醒,人面疮已经平复,回头四顾,一片寂寂,长者早已影踪全无。
这段峰回路转的文字,不仅是悟达国师人生最触目惊心的经历,恐怕闻者也是惊心动魄。
没错,人面疮所说晁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一朝恩怨
十世追讨
在今天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有处高约十米的土丘,墓冢南侧立有石碑:“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幕”,墓志铭刻言:“公讳错,颍川人,才大而气雄,早受知遇,临事敢言,史称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当时冤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晁错生于颍川(河南禹州),年少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晁错奉命学习《尚书》,后升为博士。因劝说太子应通晓治国之法,得文帝赏识,拜为太子家令。晁错多次陈建文帝抵御匈奴扰边之策,未获采纳。公元前165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相继提拔晁错为内史和御史大夫,多次入宫单独觐见景帝,讨论国家大事。
景帝二年,晁错上疏《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削藩即是削减王国的封地,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域,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命大臣商讨,唯有窦婴不同意,与晁错结下怨结。景帝下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削藩策”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串通吴楚七国举兵叛乱。
正当其时,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
请见谅,我们在这里还要再沉淀一次,因为“悟达就是昔日的袁盎。”
袁盎大致与晁错同年出生,汉初楚国人。历史学家班固评价袁盎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和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的耿直可以从许多事例中窥见一斑,有一次文帝上山,打算从陡坡飞车而下。袁盎担心文帝安危,策马挽住缰绳:“我听说千金之子不坐屋檐下,百金之子不倚楼台上,圣主不应心存侥幸。如果马惊车败,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但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历史往往充满了戏剧性,按说晁错和袁盎同朝为官,且都为人刚直,但是两个人却素来不和。只要一方在,另一方就马上离去,二人居然从来没有在一起说过话。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御史大夫,曾派人查袁盎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财物,要论罪处罚,后来景帝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所以当吴楚七国叛乱后,晁错听闻消息,认定袁盎必定知道吴王预谋,就与下属商议,准备趁机打击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非常惶恐,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
窦婴早对晁错多有不满,于是带他入朝觐见景帝,袁盎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可以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 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出使吴国。 同时颁旨处死晁错,但吴王刘濞不但拒绝受朝廷诏书,还自立为“东帝”,战事持续不绝。历经三月有余,七国之乱才得以平定。
相对于这个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而言,晁错是谁并不重要。纵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对历史背后的人物命运和心路历程,多以相论,少有心论。晁错不善谋身,但善谋国,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因为“削藩”,第一个被腰斩的人。
再来听听“人面疮”的那番话——他宿植灵根,十世都做高僧,戒律精严,净光和佛光显耀,使我无法雪腰斩之冤,报杀身之仇。等到这一世,他竟受宠忘忧,名利心起,失却庄严,我才得到报冤方便,令他疮生人面痛苦不堪。
我们总是认为历史已经尘埃落定,其实因果的大幕依旧上演。
人,不只有一世!一朝恩怨,十世追讨。
被腰斩的晁错,在历史上的那个时间点死了,但是他的心识没有死,始终在寻找报仇的机缘,没想到“袁盎”竟然接连十世都做高僧。
点禅宗心灯
照亮娑婆世界
什么是修行人?僧人是住持三宝,心安住在法中!始终无从下手的“晁错”,终于在悟达国师生起一念名利之心的时候,找到了突破口乘虚而入。我们所处的法界同类相感,正窍一开正法入,邪窍一开邪魔入。
经历这样一番因果的砥砺,病愈后的悟达国师就留在九陇山修行,在双松圣迹起造一寺,名为招提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缘起,勇猛精进地忏悔宿世罪障,特记其事,作为忏法,朝夕礼诵,使世人咸知先贤事迹之端详,汉地佛教广为流传的《慈悲三昧水忏》由此传播天下。
细心的人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被人面疮称为尊者的人,为何有此神力,能解宿怨?
这位长者不是别人,他就是迦诺迦尊者。
《贤愚经》中这样介绍:佛在世时,摩揭陀国一位长者家生了个小孩,相貌庄严,非常可爱。他出生时,家中出现了一头金象,于是家人给他取名为象护。这只金象很奇特,它排泄的大小便都是黄金,而且不管象护到哪里,它都紧随其后。
后来象护到了祇洹精舍, 向佛陀表达了自己出家的心愿。佛陀对他说“善来比丘”后,象护须发自落,袈裟在身,成为比丘。佛陀又为象护宣说四谛法,当下他获证阿罗汉果。众比丘问佛陀:象护比丘往昔积累了什么功德,今生有如此稀奇的果报?世尊答道:往昔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佛陀涅槃后,他的佛塔遍于各地。当时有一座塔,上面有菩萨骑象从兜率天入母胎的塑像,因为年代久远,菩萨乘的象有所剥损。有一个人在绕塔时,看到象身剥损,便取泥修补象身,又用雌黄涂上色彩。随后发愿:以此功德,愿我将来恒常尊贵,受用不缺。从那以后,他世世生于富贵之家,而且有金象陪侍。那个人就是象护比丘。”
原来悟达国师小时候侍奉的长者就是象护比丘,迦诺迦尊者!如果尊者以这样的面目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多少人会像国师那般精心呵护?
三昧禅院在佛教历史上赫赫有名,这里是汉传佛教三昧水忏的祖庭。2018年11月15日,传喜法师一行朝礼三昧禅院,随缘为众开示:我们今天来朝拜三昧水忏祖庭,悟达国师这段典故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很有启发:第一、因果不虚;第二,需要至诚忏悔;第三,要有空性智慧。没有空性的威德加持,罪不得净。大阿罗汉迦诺迦尊者慈悲驻化我们东震旦土四川成都彭州,像尊者这样的圣者,往往都或现贫穷身,或现鳏寡身,或现老病身,但看我们这些人有没有悲悯心?
试想,
历史上有过多少“晁错和袁盎”?
你我可曾也会是“晁错和袁盎”?
如果我们做过“晁错和袁盎”,有没有那么幸运会遇到迦诺迦这样的尊者?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单凭吃众生肉这一项,无量劫我们肯定造作过无量杀业。
如果冤家来索命,
你会想到修持《慈悲三昧水忏》吗?
往期精彩回顾:
治国有常民为本——从“平‘语’近人”中感受总书记对人民的关切
50岁前没说过话、没走过路,50岁后却落发出家,成为一代祖师——祖师们的故事
你信与不信,观音菩萨都是为你而来……——写在观音菩萨出家日的思考
贤劫千佛心 响崖大德知
现后中救我 脱轮到菩提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经|佛法|文化|空性|慈悲
美好的一天从发菩提心开始: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佛教慧日
分享喜乐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