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在经典中,有很多优秀“儿童”的代表,他们具足清净和智慧,如善财童子、无垢光童子、妙慧童女、龙女等。今天要介绍的,是位列四大菩萨之首的文殊师利童子。
为何经典中称文殊菩萨为童子呢?
“童子”象征文殊菩萨已证悟诸法无变实相,安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基法界中,故无有变迁,永不衰老。“童子”也可表示了义的文殊菩萨——不生不灭的实相。
此外,文殊菩萨常现童子身度化有缘众生,据《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记载:“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五台山并非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山峰环抱的整片区域。五座台顶各供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分别是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
据《清凉山志》卷四五髻仙人传中记载,汉明帝时期以前,佛教法音尚未传入东土,听说过五台山圣境的人本来就不多,更没有人能够深入其境,亲睹奇异。从古以来相传,有仙人,头上结着五个发髻,衣服上挂了三个小铢饰,有时候单独无侣,有时候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戏,游行于五顶之间。
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偕游戏,长相庄重端严,一旦走近了,却又都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后来人迹渐渐稠繁,就较少看到仙童出游了。直到《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才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就是文殊大士的化身啊!
《清凉山志•五髻仙人传》原文:
汉明以前,声教未至,台山圣境,闻者尚希,况造者乎?当是时,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五峯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峯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自古相传,有仙人者,发结五髻,衣挂三铢。或独一无侣,或羣儿相逐,游行五顶间。望之俨然,近之则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寻。或云周时即在此山,或云莫穷其始。后来人迹渐繁,其出渐少。当时黄冠目为素衣仙。及腾兰开山后,遂不复现。《三晋异记》云:「无恤登常山,西瞻紫云之瑞,疑鴈代间有王气。因猎于五台之阿,倏尔云淡若水,见神人焉。衣素,容若金,俨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罢猎而返。」后《宝藏经》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孺童文殊示现的公案
宋高宗绍兴年间,太尉吕惠卿学识过人并精通佛理,曾注释过《华严法界观》。
一次,他外出巡视,乘兴游访五台山。当他来到中台顶,忽然之间云雾弥漫,接着雷雨大作山林震动。没多久,他看到云雾间出现有一条苍龙,露出半个身子,吕太尉惊恐异常跌坐在地上。
过了许久,天空稍为晴朗一些了,吕太尉战战兢兢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臂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
“请问您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
吕太尉说:“也许是我夙世业障深重,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景象!”
“无须害怕,您看现在所有的奇怪景象都消失了,您为何来这里呢?”
“我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
“您要拜见菩萨作什么?”
“我曾经研读华严大教多年,感觉内容旨意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智慧,然后我才能作更好的注解,从而让博大精深的华严经典流传于俗世,让更多的人不再沉沦于无明的迷雾之中。”
童子告诉他:“诸佛之妙意,本就是善顺事理的,而且简易明白,您给予适当的注释便可以了,如十地一品中的释文翻译下来也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许多所谓学识渊博的高人异士们,喜欢在经文中蔓生枝节,把一部经典翻译注释得越发高深莫测,有的甚至多达几百卷。殊不知他们那些所谓的透彻理解,其实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已经越来越远了,这就是曲解了大道的真如实相啊!”
“可是,你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大德前辈呢?”
“这位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都是文殊大士的境界,主要看您以何心境和智慧去悟得实相非相之理,若能不迷执于肉眼见到的境相,那才称得上是通达了真文殊之境界,不能总以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此时,吕太尉忽然如梦初醒般地大悟,顿时跪地就拜,童子这才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腾在空中,隐隐地消失在云头。
吕太尉回去后,将五台山中台孺童文殊披穿着草蒲的显像,画了下来流传于后世。
图为:太尉吕惠卿游五台山时 命画工所绘
三参法师:童真和年龄无关
什么是儿童?儿童最重要的特征是有一颗纯真的心。所以儿童不能仅以年龄来论,八十岁的人也可以有童心,也可以是儿童,也可以过儿童节。
就像文殊菩萨,寿命不可计数,还称为文殊童子。青春不限年龄,童真也不限年龄。但一份纯真的的心态又需要高级的理性才能保持,需要极大的智慧才能守护。
一个人,越有智慧,心地越纯净,有时候越像一个老小孩。这不是装嫩,而是他的内心会自然地与孩童纯挚、明亮的心性相呼应。他不会因为经历了太多人事而变得世故,也不会因为经历了太多坎坷而变得圆滑。
我们学佛的人要圆融而不是圆滑,要有慈悲和智慧面对这个现实社会,而不是随波逐流走向精明世故。保持心灵的纯真,这是生命中金子一般的品质。
我们跨越纬度,千里迢迢来到五台山追随文殊菩萨,克服地理和气候的不适,就是抱着一颗孩子般追求光明、追求快乐的心。来到这里,不仅没有世俗的考虑,没有功利的计较,相反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此表达我们对高贵的精神的仰慕和渴求。
这一颗赤诚之心、童真之心就是我们最好的宝。来到了五台山后,将这颗纯真之心融入北方大山的苍茫,人的心胸就会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厚重,就能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长养出宇宙的胸怀。那时就是,于弹指间超越阿僧祇劫,于一念间摄受十方刹土。
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我们是随学菩萨的小弟子。来到这一方菩萨愿力所化的金色界,我们能用什么供养菩萨?用我们纯良的品格。没有世故的知见,以孩子对母亲一般全然的依恋投入文殊菩萨的怀抱。
然后,当我们真正看见了金色界,我们也就看见了极乐世界。极乐的果是从当下净土的因里生出的。你把这方世界当作净土,这里就是净土。所以极乐世界的成就,是你在此方世界就有净土的心。而清净心、清凉心、没有杂念的纯真之心,这就是最可贵的净土的心。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总集了佛陀三藏十二部一切教法。
第一个字对应的是中央孺童文殊的位置,是中央毗卢遮那佛位,“阿”字表法界大空性,是毗卢遮那佛的体性;“ra”字是东方的聪明文殊,是东方阿閦佛位,属于金刚部的;“巴”是南方宝生佛的位;“匝”是西方阿弥陀佛莲花部的位;“纳”是北方不空成就佛位。
为小朋友常念或教会小朋友常念此咒,能令其罪障消除,获无碍辩才。以虔诚心坚持恭诵文殊菩萨心咒,能令小朋友福慧双全,增长智慧,学业有成。
值此节日,
为每一个不失童真之心的
大朋友、小朋友们,
送上这份来自文殊菩萨的祝福,
愿已遍历山河的大朋友们,
历尽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愿天下孩子们,
皆得文殊菩萨的加持护佑,
远离烦恼,常得喜乐,
消灾解难,福智具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