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华诞 | 佛弟子不忘国土恩

2022-09-30 21:30:00 发布: 人气:2











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1949-2022

庆祝国庆


National Day


_
_
_
_
_


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_
_
_
_
_

★★★★★

1 Oct 2022

家是千家万户的家,国是千家万户的国;一座千年古刹的中兴,一种民族文化的振兴,一次虔诚的心灵朝圣,佛弟子的虔诚祝愿回向,就是给举国欢庆的华诞最好的祝福。

 

佛教的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已经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通过佛教文化,会迅速地培养、恢复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一种情怀,否则你都不知道中国人有什么好。我们中国人有博大的佛教文化,一代一代的祖先都被这个文化滋养,我们的祖先也负责任地把这个文化传承到我们面前。




图片

01

始终传承着

爱惜物命的优良家风

图片


经过这几年的疫情,节约勤俭、保护地球,又被提上了很重要的位置。宗教界自身爱惜物命的家风,从过去私下里、师徒之间的一种传承,发扬光大到全社会,原来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还保持着节约、简朴、爱惜物命的这么一个优良传统。


而且佛教把它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必须遵守的、也是自觉的行为。因为佛陀就是福慧两足成就佛果的,所以我们佛弟子的修行就是表现在修福修慧上。尤其重视惜福,佛教说“修福不如惜福”,修福了,能不能得到这个福还是未知数,惜福就是珍惜已有的福报,不要浪费。所以除了积极地修福,我们还要谨慎地惜福,把惜福同自己的修行、同度化众生的资粮联系在一起,能否度化众生,就是看你有没有福德。




National Day






图片

02

寺院作为文化载体

是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

图片


寺院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传承着佛教文化,也有着中华文化上千年的深厚积淀。当我们走进寺院,身心体会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力量时,就会找到一种精神归属感,甚至还有一种家乡的归属感和国家的归属感,会立刻意识到:我是一名中国人,我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我们的国家拥有数千年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由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传承到现在的。


看似这么一座寺院,实际上它凝聚着太多的文化,浓缩了太多的历史。它让我们站在这一方土地上就能超越时空看到我们的祖先,看到这个国家漫漫的历史长河。当我们进入这个场景,自然地就会生起“天地悠悠”的情怀,就会拥有历史高度、社会高度乃至生命的高度。


我们会发现,一个人一旦信佛,就开始有一点情怀。佛教常说“爱国爱教”,这是在佛教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实现的,这是一种场景教育。寺院,是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出家人作为文化人守护着这个平台,也为社会提供颐养性情之所在,让人们的心灵得以舒缓,精神得以觉醒。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既平凡,又能延续国家和民族的文脉和国运。




图片
图片



National Day




图片

03

牢记国家的恩德

发菩提心利益国家、利益众生

图片


我们佛弟子作为合法公民,享受着信仰自由的权利,也期望着自己能成为中华文明复兴、中国佛教复兴的很重要的一股正能量,能做这样的思考者、修行者、见证者、推动者。


佛陀教导我们要报四重恩:一是报国土恩,二是报众生恩,三是报父母恩,四是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是要报国家恩,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国家是我们的生存所依,是我们修道的场所,因为只有国家安定团结,我们才能安心修行,所以国家是我们生存修行的基础。


我们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就要让生命变得有意义,除了能自食其力,能修身、齐家之外,也要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也是感恩和珍惜当下和谐社会的一个良机。佛陀告诉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感恩就是一个修行者的根本,应该时刻牢记国家的恩德,发菩提心利益国家、利益众生。






National Day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①——具五缘
· 成长解脱 信仰为舟航
· 圆瑛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 我们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是佛陀的愿力加被
· 世出世间的表率
· 佛源长老 | 若在笔杆子上寻到佛法来,那是笑话!
· 朝圣的见地很重要
· 蕅益大师:真念佛
· 一位吃素81年的老人的故事……
· “地藏”的特殊含义||《地藏菩萨传》(第38回)
· 让每一天都掷地有声,留下功德的足迹
· 两代祖师的“解与缚”〡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圆寂纪念日
· 文殊菩萨传 | 我为法来,不为食来
· 这样,就能了欲!——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 秋收季,你的生命之果成熟了吗?
· 金声玉振
· “只问见地,不问行履”是什么意思?
· 【茶香慧日寺】这样态度学功德就会增上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十)|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苦乐比较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