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ncere Meditator
真
诚
·
的
禅
修
者
敢
于
·
直
面
自
己
THE TRUTH
在修学过程中,不管什么法门,不能只是在相上下功夫,应做到念念与觉相应,常生忏悔心,以戒为师,看破无明,不执不着,放开假象,心如虚空。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no matter for what doctrine of dharma, we can’t not confine ourselves merely focus on the superficial image of things. Instead, we should always make an effort to conjoin our mind with enlightenment and diligently cultivate the good practices, which include repenting sincerely and frequently, treating the precepts as one’s teacher, seeing beyond the ignorance, relinquishing the attachment of illusions, abiding peacefully in the spiritual state of vast sky, and making the supreme vows.
发真诚心,让身、口、意三门常得清净,并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让众生同沾法喜,共证菩提。
In this way, the karma of one’s body, speech and mind will be ultimately pure and clean without defilement. The bodhicitta emanated from our altruistic heart will further make all sentient beings embrace the joy of dharma and attain enlightenment.
——三参法师
英文翻译&读诵:智航
禅师 vs 小和尚
一日,小和尚问师父:“您天天说自己在修很大的一座庙,庙在哪儿呢?”
师父说:“天地不就是大庙吗?身体不就是禅房吗?呼吸是梵唱,脉搏是钟鼓,两耳是菩提,满世界跑的都是佛吖!”
小和尚深思。
师父进一步解释说:“徒儿,修行何须在深山?三千大千世界哪里不是道场?只要怀揣真诚地用心,分分秒秒都是修行啊!”
所以,禅观必须面对真实法,以直观来接近实相。如理思维只是修行的辅助,真诚的禅修必须面对生命的真相。
想要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我们必须真诚,真诚的面对生活、真诚的看待生命、真诚地悲伤、真诚地温柔、真诚的应对他人,也真诚地对待自己。
历史上的很多尊者都只是平常人,他们对朴实无华的生活甘之如饴。平凡的做着日常琐事,不再需要什么虚伪矫饰,真实的就像行云流水那般自然。
他们不再企图赢得人心,为自己营造所谓理想的典范,也不再希求表现得非常热烈或激昂,以彰显自己的纯净或良善。一切都变得那么自在坦然,无希无怖。
人,一旦开始了真诚的禅修,随时随地的,无论你是在打坐,还是在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只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内心,并时刻保持在禅的状态,就会惊讶的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精神修持的一部分。
每日例常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反而成为你灵感的泉源;没有任何东西微不足道或者特别神圣,因为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物尽其所用而已。
一个真诚的禅修者,总会意识到,鲜活的外在世界,只是心灵体验与意识概念组合而成的投射。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今生的你是累世业障的惯性体验,今天的你是昨天自我概念的反复认知。而每一个当下,兜兜转转遇到的,除了先前的自己,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自我认定”的过程实际上存在于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迷惑、傲慢、瞋恚、贪执、兴奋等等,我们无法抓住眼前这一刻,也无法抓住我与我之所有,使它们成为坚实的东西。
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一点,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当真。不管出现什么,你都不会把它当成最终的问题,只会把他当成骤然生起、来来去去的暂时现象。
禅修是为了创造一个空间,使我们得以在其中显露并解除那些近似神经质的游戏、自欺,以及隐藏的恐惧与希望。
我们要么局限自己的感知,拒绝迈入空广浩瀚的境界;要么“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恰如佛说:“ 阿难,打坐时不要守着身体,而是以身体为中心,乃至整个虚空、太空都在你的“心”里头。”
真到此时,躯体又是什么呢?“想相为身”而已啊!这就是见地。
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
这里与《维摩诘经》的道理一样,是大乘佛法的精华。也是在告诉我们,要修证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甚至不依空的境界都要放下,才够得上说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学佛的入门,才是基本的成就。
义
工
·
招
募
JOIN IN US
什么!?
慧日国际佛学平台招募义工,
还不赶快报名!
我们用心选择图文,陪伴读者走过漫漫时光,如果您也怀揣信仰,擅长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韩语、日语、瑞典语、挪威语、荷兰语、泰国语等语种翻译,文字编辑,和图文海报设计,那就别犹豫啦,随喜转发~!
邮箱:
Huiriguoji_recruit@qq.com
【慧日国际佛学微信平台】
Find Me | 扫码就能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