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有彼岸的,但他的难度在于,我们对“此岸”尚且都不了解,怎么能理解“彼岸”呢?
凡夫的特性,就是因不知果、果不知因,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连接性。所以有时候比喻因和果的关系,就像鸟和鸟的影子一样。鸟在天上飞的时候,是看不到影子的,但它没有影子吗?一定有,鸟一落地,就看得到了。
因果就是如此,如影随形,但我们看不到因果之间的联系,只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们阐明,才能让我们相信。这不仅点亮了我们个人的智慧灯,实际上也点亮了整个人类的文明之光。
在佛法里,起信是非常不容易的。信佛和成佛比起来,哪一个难?是信佛难。你只要信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但当你圆满成佛时回头再看,其实信的那一刻是最难的。无量劫的轮回,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改变方向的。
佛法不是无因缘的迷信,他是智信,而我们是缺乏“信”的这股生命力的,那怎么能信?
是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他们乘着愿力,带着积累的广大资粮来到我们众生界,把功德补贴给我们,做我们人生的垫脚石,做我们生命的引路人。有罪消罪,无福增福,为了起我们的信,他们要做大量的工作。
我们法堂的对联上写着,“信为德母,慈育四生”。在中国文化里,“德”上面是“道”,但不要说看见“道”了,你信有“道”的存在,这都是非常难的。
我们相信了“道”,才会有“德”的坚守。“德”从哪里来?是从“道”的母体里生出来的。但道是看不见的,怎么相信呢?所以,起信的人就非常重要。
《华严经》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善根是从“信”开始的,信天地有大道。我们皈依佛也是为了体解大道,“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对道的认知、对道的信仰、对道的遵循,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既是我们每个人建立信仰的工程,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工程。这才是佛法在人间,却远远地高超于人间的地方。
佛法既建立了彼岸的世界,也建立了此岸和彼岸的链接,给每个生命归宿,让人类文明有了基址。否则,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没有前生后世的生命观,那建立文明秩序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我要做好人呢?
社会上就流传着一句话,“好人没好报,坏人天天笑”。如果失去了道德的基础,只活在现象世界里,他就看到明明脸皮厚一点,日子过得挺好嘛,为什么还要有道德遵循,要去忍让呢?
我就遇到一些家长问:师父,如果小孩被人欺负,是教他们忍辱呢,还是让他们争强好胜?
我说,争强好胜只是肌肉层面的,而忍辱是道德层面的。他骂你、你骂他,他打你、你打他,这样针锋相对,实际上是培养了一个人的不归路。如果从小能隐忍,是在培养内在道德的力量,培养一个人的圣贤之气。这样的人,以后一定是生命的成功者。
虽然“人恶人怕”,但你要知道,还有一个更大的逻辑——“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只有放在更大的逻辑里,才能破解这个题目。
讲“天”如果比较虚的话,实际上社会就是天,人的良知就是天。个人之间,你凶,别人怕你,但自有历史的评断,自有大家雪亮的眼睛。
更何况,还有气候、四季,还有蝴蝶效应。我们的老祖先就用“海晏河清”、用“尧天舜日,五风十雨”,来比喻圣人出世、圣化人间的景象。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足够高,连风雨都会“听话”,连天灾人祸都会远离。
所以,这个世间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更大的环境、更大的逻辑。最大的逻辑就是大道。如果引入了大道的系统,我们就会有做好人的自信。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实际上在支撑着东方文明,支撑着人类文明。
信为德母慈育四生
智是圣因光含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