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
说
“文化离不开文化人,
文化人离不开文化的生活方式。”
寺院不只是一个旅游场景,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体验中华文化、修复文化情感的一个场域,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最亲切的一个平台。它不仅给人宗教体验,还更多地给予文化体验。
所以寺院是一个丰富的载体。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旅游场景,也是文化单位。它涵括了建筑、梵呗、素食、美术等多个方面,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它也是历史的延续,具有文物属性。
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就讲过佛教涵盖三个圈:
艺术圈、文化圈、宗教圈。
佛教的文化艺术圈影响了我们的语言、文化,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学家范文澜老先生晚年开始研究佛教,别人问他:“您一个历史学家,为什么研究佛教呢?”他感慨:“如果不了解佛教,就没有办法解读中国历史。”不懂得佛教,就不懂得中国文学,甚至无法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这些历史人物。
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华文化首先要复兴。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就不可能不了解儒释道。但实际上,我们对儒释道的了解是很缺乏的。
请问拿了一张皈依证,就是佛弟子了吗?不是的,还需要教育,需要领悟,需要修证。要成为一位合格的佛弟子,这个难度是很高的。它与启智的教育有关,与文化、与我们的实践有关。
如果不从心灵深处去理解佛教文化,如果从文化层面上,这个文化没有入你的心,那你也确定不了你的身份的。佛教的危机也在这里,这个危机不仅是佛教界的,也是人类文明层面的。
佛教没有种族属性,没有血缘属性,也没有什么财富的诉求,它更多的是自觉自发的——我要研究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要修因集果、戒恶修善。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自醒、自觉,自我的高要求。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