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该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含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
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界。十界者何?曰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前四为出世圣人界,后六为凡夫界。四圣中佛为果觉,余为因人。六凡中,前二为善界,后三为恶界,修罗界善恶之间。
试观现前一念起时,察其是善耶、恶耶?世间耶、出世间耶?若起一念心,清净平等,不着有为,不滞无为,即佛因也。若起利人心,拔诸众苦,菩萨因也。无大悲心,但求独善,缘觉因也。知苦发心,以求自乐,声闻因也。以滞着心,作大善事,天因也。悠悠散善,无勇猛心,人因也。虽发大善心,我慢胜他故,修罗因也。起大恶念,作诸恶事,地狱因也。起多贪心,悭吝不舍,饿鬼因也。起瞋恚心,造杀生业,畜生因也。
可见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总不外乎现前一念迷悟之心耳。所以吾人日用之间,起心动念,直须自揣其心。知心起念,是善是恶,是世间,是出世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善者令生,恶者令灭。于善念中,染着诸善,是世间念;不着善恶,是出世间念。世间是凡夫念,有漏因也;出世是圣人念,无漏因也。有漏趋生死,无漏入涅檠。生死是有边。吾人研究至理,直须了知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更须要知出涅槃,入于中道。若认此中道以为究竟,犹是生死岸头事,未是究竟极则事。臻至究极之地,始知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入,无二边可着,无中道可安。此可为智者道也。
谛闲法师(公元1858-1932年),民国高僧,天台宗第四十三祖。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住持绍兴戒珠讲寺、上海龙华寺、宁波观宗讲寺诸刹,创观宗学舍、弘法研究社,办《弘法社刊》,讲经育僧四十八年,泽被南北,时称“教海老龙”,培养出宝静、静权、常惺、仁山、倓虚、摩尘、妙真等众多释门才俊,为近现代台宗复兴之祖,法脉绵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