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任何一句话都要思维很久,比如说“心若灭时罪亦亡”,有人想,我的心都灭了,那“我”在哪儿呢?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如果你能连心都没了,就真找不到“我”了。“我”找不到了,还有什么我所,那些业如果都不存在了,还用受业报吗?业报来了,你都找不到自己,那又是谁在受业报呢?
我们都有生病发烧的经历,发烧的时候运用佛法来思维对治,谁在烧我、谁在受烧?你体验着那个烧本身也是无自性的、也是无我的,被烧的“我”也是无我的。你这么想的时候,真的很快一下就中和掉,就不烧了。特别你运用般若空性来对治,烧还烧,痛也痛,但是这个痛中无我,这个烧也没有自性。当你这样思维的时候,马上这个所谓能受痛的、能受烧的这个“我”就慢慢没有了。
所以“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心是什么心,就是我执的心、第六意识分别心。如果你能够照见、突破这个心识,那根尘境对你来说就没有力量了,你就可以从根尘境的网中出来了,它已经网不住你了。
很重要的是我们学佛要畏罪不要造业,如果面对业报,你有从业报中挣脱出来的本事,然后你就不怕造业,不畏惧业力,这就不是正念。因为虽然你有这个本事,你能超越这些苦,但你伤害别人的时候,别人是真实有苦的。就是说你造恶业时候,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还是真实的,如果说我有本事可以不受业报了,不苦了,但是我不在乎别人苦不苦,那是着魔的表现,修行人学得越高,就必然会将他人的苦乐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
儒家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天下的忧乐超越我们自身,不恼害众生是必须的。我们今天去解读这句“心若灭时罪亦亡”,它的含义不是说罪真的没有了,罪还是会有的,业报还是会有的,只是业报之网来的时候,你的觉受是透明的。你如果有了这个智慧,那我们就从更深层次的维度发誓不再造恶。
我问过我师父他修行的座右铭是什么?他老人家说“念佛消宿业,更莫造新殃”。“念佛消宿业”,宿是过去的业,念佛能不能消宿业?不仅能消宿业,哪怕宿业成熟的时候,你凭借念佛的功德,宿业对你来说是没有多大伤害的。他也会生病,但是他的痛苦会那么难以承受吗?不会的,高僧大德也会生病,但他并不是跟普通人一样的那么痛苦。“更莫造新殃”,现在我已学佛,开发了智慧,我以念佛的智慧把过去岁月中造作的恶业慢慢地消除,但不会因为自己有了超越过往罪业的本事而无视业力,反而再去恼害众生、造作恶业,这才是应有的正念。
怎样保护别人的善根?
我们的身体也是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