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十二年(1773年)间,鼓山涌泉寺的老方丈圆玉禅师因要协助朝廷编修《藏经》,无法管理寺院,于是他把最小的徒弟法印,推荐为涌泉寺方丈,是为第一百代住持。
有一次管粮仓的僧人前来禀报,说寺内粮食只够僧众四五天伙食,让方丈及早想办法。方丈急忙派人下山购粮,但仍不够寺内所需。方丈急得拜了大雄宝殿的如来,又拜天王殿里的弥勒,最后他转到护法天神韦驮像面前,拈香祷告,心中求韦驮菩萨帮助渡过难关!
这天夜里,方丈和往常一样在禅床上静坐,忽然觉得身体懒懒的,意识有些迷糊,似醒似梦中,韦驮菩萨出现在面前,对他说:“明天一早有人送米来,快派人赶到江边去挑米。”方丈惊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觉得有失戒律,急忙起身盘足静坐。可是一颗心总是静不下来,忐忐忑忑一直到天色微明,才走下禅床,洗漱过后,传众僧前来听话。
等到众僧到齐后,方丈先双掌合十,默默祷颂一番,提高声调对大众说:“昨晚韦驮菩萨托梦于我,叫我们今早下山,到江边挑米。年老体弱的留在寺里,体格健硕的快去准备工具,跟我一起下山去。”这句话可把大家听呆了,有人大担提问:“山下果真有米吗?”
方丈很有把握地说:“下山就知道了。”
众人不敢违拗,分头去准备扁担、麻袋。一行一百多人,翻过灵源洞,浩浩荡荡沿着一条通往魁岐的小路下山,刚走到半山腰,就看见江边已有一艘海船被一队官兵团团围住。
雍正年间,海禁很严,走私一旦被查获就要问斩。被围住的正是一艘走私船,偷运白米往暹罗国贩卖,行途中遇狂风,就近折入闽江口避风,不料被盘查哨发现,一直追到魁岐,在此停泊受检查。
米商惧怕杀头,编造谎言,说是运米前来施舍给鼓山涌泉寺的。哨官不相信,正在盘问间,看见山上下来许多手执扁挑的僧众,问:“米商说,事先没有和你们联系施舍之事,你们怎么知道来这里挑米?”
方丈回答:“我昨晚梦见韦驮菩萨显灵,所以才下山接米。”
那米商机灵,也凑上前插话:“是呀!我们在海中航行,突然狂风大作,大雾迷濛,也是菩萨显灵指引我们进入闽江口的。”
哨官也很信佛,闻听韦驮菩萨指引,也就不敢再追问。允许卸米,也乐意护送大米上山,办理施舍手续。
大米一进门,等不及进仓,众僧就到韦驮像前答谢。只见韦驮菩萨浑身冒着大汗,好象累得站不起身来。这就奇了,土塑木雕的神像哪能冒出汗水呢?众僧惊异之余,一齐俯伏叩拜,高呼:“韦驮天王,您太辛苦了!请休息吧。”
方丈立即传寺内塑工,再塑一尊韦驮坐像,让菩萨在大殿休息。这就是鼓山特有的“坐韦驮”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