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者能示般若正见,获福无量,永断无明,令生一切善法,故诸善法中善知识为最
庆喜当知!除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受持所余我所说法,设有忘失其罪尚轻,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所忘失,其罪甚重。庆喜当知!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下至一句能善受持不忘失者,获福无量。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忘失者,所获重罪量同前福。是故,庆喜!我以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殷勤付汝,当正受持、读诵、通利、如理思惟、广为他说、分别开示,令听受者究竟解了文义意趣,复能为他如理演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实语品》
般若波罗蜜是法门,永断无明有所得见,教化愚痴暗蔽恶慧众生故。
——《方广大庄严经·法门品》
佛告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禅、精进、忍、戒、檀波罗蜜,先当亲近、供养善知识能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者。
——《大智度论·释善知识品》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尔时佛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导引五趣众生,置于无上正等菩提,远离外道邪法及恶知识,应当亲近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具足,行大乘者而为伴侣。”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布施波罗蜜多品》
恶知识不信诽谤于般若,罪苦重于五逆
昔目连与诸弟子俱,从耆闍掘山下到王舍城乞食。目连于道中仰视虚空冁然而笑。其弟子问:“何因缘笑?”目连答曰:“卿欲知者,须还到佛所,可更问也。”于是乞食讫还到佛所,其弟子更问目连向所笑意。目连答曰:“我见上虚空中有一饿鬼,身极长大其状丑恶,有七枚热铁丸,从口中入直下过去,既下过已还从口入,举体火然苦痛婉转,绝倒复起,起复还倒,是故笑耳。非我独见,佛亦见也。”弟子问言:“以何因缘受苦如是?”目连答曰:“汝自以是问佛世尊。”其弟子即时白佛问其因缘。时佛答言:“此饿鬼者前世曾为沙弥,时世极俭,以豆为食,沙弥者为众僧行食,至其师前偏多七枚豆,以是罪故,受饿鬼身苦毒如是。”佛言:“我亦常见,所以不说,恐人不信得极大罪也。”此喻佛说般若,不信诽谤,其罪重于五逆,受地狱极苦也。
——《杂譬喻经》
恶知识令退菩提心,失大乘菩萨道,
随堕二乘,不能得至无上道
我念往昔于迦叶如来法中而为菩萨,名曰护明,我时以善巧方便于诸众生随其所宜为作利益。彼时有五婆罗门,是大族姓子,先于菩萨乘中修诸梵行,后因值遇彼恶知识使令忘失大菩提心。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菩萨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为四?一者种性不具足;二者恶知识所摄;三者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者于生死苦生怖畏心。
——《菩萨地持经》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若身坏命终时,若恶知识沮坏,则失菩萨道;世间功德故受世间果报,然后堕声闻、辟支佛地,不能至无上道。
——《大智度论·释大事起品》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依此法性修诸善根,来入三有,利益众生,虽现无常而非真实。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实见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愿力,不舍众生;二乘、凡夫无有如此大悲本愿,是故不见圆净法性。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法性品》
是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远离善知识,与恶知识相得,故堕二地——若声闻、辟支佛地;若久久往来生死中,然后还依止般若波罗蜜,若值善知识,常随逐亲近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释梦中不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