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为了回归“通天之道”

2025-05-24 06:27:00 发布: 人气:53
图片
图片



那时,人类能够自由翱翔天际,由凡入圣是普遍现象,神仙与凡人共同生活是当时的常态。


但随着人类的贪瞋痴越来越炽盛,通向高维的成仙之路越来越稀少,能上升天界的人越来越少了。






图片


食和色是人的两大欲望源泉。我们觉得天经地义,但孔夫子告诉我们,要把这原始的洪荒之力、我们生物属性的本能遏制住,转化为向上的文明之力,所谓“克己复礼”,“礼”就是大道之学。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孔子?因为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恢复中华民族的“通天之道”。他说不是我创造了这个,我只是给你们阐明这个没落的大道。


所以不是孔子之前就没有道,而是孔子把这个大道的学问发扬光大了。当孔子去参学老子时,道学还被贵族阶层垄断,是孔子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高级的天地大道的学问平民化了,让普通百姓也有了学习大道文明的机会。所以叫“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个修习天地大道的人是很快乐的。孔子就让中华民族每一个读书识字的人都可以平等学习大道文明。



图片

明《孔子圣迹图》


所谓“欲不灭则道不存”,人如果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道义就会在我们身心里消失掉。所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就是认识欲望、遏制欲望的过程。有时候欲望得到遏制,圣贤之道得到了弘扬;有时候圣贤之道没落,欲望被膨胀起来。整个历史就在讲这个——黑暗和光明两种力量的交锋。


那为什么孔子要把这些学问告诉给百姓呢?就是让我们有知情权、选择权——我们是站在道德的阵营里,还是站在黑暗的阵营里?


魔王的宫殿从哪里来?贪瞋痴的能量场制造了他的宫殿。寺院从哪里来?从戒定慧,从大家奉献光明的心地里创造出来。所以这世界既有圣贤的庙堂,也有魔鬼的殿堂,是什么在支撑邪恶的力量,什么在支撑天堂的力量?孔子把这个学问告诉给我们,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所以一部《论语》就在讲“良知”。为什么别人做坏事被惩罚了,他会自责?他说当时我如果阻挡他,他就不会有这个后果。儒家一直在鞭策人的良知,王阳明最后提出“致良知”,提出良知的“知行合一”。这条路一直在中华文明的主轴上,或明或暗。


图片

因为它的重点就是通过食物来反省我们的品格——我能不能做到“清明复清明”?能不能遏制自己最原始的对食物的贪欲?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能过贫贱的生活,这样的人是不足以论道的,所以“君子固穷”。佛教也说,“酒色财气四堵墙”,如果冲不出这个,是没有资格来问道的。


道义一定是遏制欲望后才能够显化的。人欲很盛,道义就会灭掉。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就从这里来。


那我们现在怎么解读?如果没有道的逻辑,就解读不了我们的《四书》《五经》。只有学了佛法,启迪了佛性,从佛性启迪了人性,才能解读古代圣贤的典籍,才能够解释孔子在讲什么,老子在讲什么,庄子在讲什么。


——三参法师

图片


相关文章
· 轮回里哪有什么真实的恩仇?都是一场虚妄
· 一切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成就
· 客船上,你的梦醒了吗?
· 学佛没有副作用,恰恰是把我们从轮回的坑里托举出来
· 佛教修行,同样具有可重复性
· “大乘常住三宝”的广大
· 科学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一个人如果身语意都是清净的,走到哪里都会是正能量
· 别错过了你的“隐形财富”
· 佛陀的经典,不可思议的加持
·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紧紧地跟三宝拥抱在一起
· 念佛的大秘密:般若即净土,不动才无量
· 超越生死险峡——「慧」看电影之《与神同行》
· 在“共业”中创造自己的“别业”
· 曾经的繁华落尽,怎样才没有虚度此生
· 极乐世界的门,原来这样开
· 佛光是超时空的
· 摄足安居 | 与诸佛圣贤同在一处
· 拆掉轮回的房舍
· 修行人的“识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