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里面说,一念必落一法界,一念具足十法界。佛法界到底有没有?就看我们对佛法界有没有认知。
你如果认知了,佛法界里就有你;你如果没有认知,佛法界对你来说是不受用的。就像诸法实相当下就在,但我们不认知的时候,它就跟我们没有关系。
所以要听经闻法,当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对信仰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心中有了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有了向往,这个向往的心愿有多深,极乐世界跟我们的缘分就有多深。
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要把佛法界变成生命的唯一性,所有的都完全押到极乐世界,此生但求净土,这就特别重要。
经典里说,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如壮士屈伸臂顷,娑婆世界突然隐没,然后极乐世界凸现在前,这是想象的吗?实际上,这很真实的,一代一代的信仰者,一代一代求愿往生的人,以种种瑞相在为我们证明。
佛法需要信仰,但我们有信仰的品格,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赞莫能穷的。因为你又不理解,怎么就信了呢?这个“小我”的认知逻辑是非常刚强的,我们怎么就能超越呢?
表面看是信佛,实际上是我们超越了自己的认知局限。虽然我们还是凡夫,但是已经超越了凡夫的狭隘,能信仰佛,那还了得。
所以经典里说,“是人念佛,是人心中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入一切法界、入一切众生心,我们一念佛,佛就现在我们的心里。这不可思议的。
一个把生命押宝押到极乐世界的人,留在这个世间干吗?这样的人,恰恰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不指望在这个世间获得名利,甚至给他,他都不愿意。一个有彼岸思想的人,一个有高维世界的人,对于低维世界一定是是积极建设的。
所以,佛教里有一句话,“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一个生命的精神高度是出世的,价值所求是出世的,智慧是出世的,那他对于这个世间一定是奉献而无怨无悔的。这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所有中华文明的鼎盛,都是伴随着这种价值观的认知而产生的。当一个时代认识到了宗教的这种高度、这种情怀时,那一定会是一个昌盛的时代。
经典记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观无量寿佛经》
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必落一界,我们介尔一念之心便具足十个法界:第一是佛法界,第二是菩萨法界,第三是缘觉法界,第四是声闻法界,第五是天法界,第六是人法界,第七是阿修罗法界,第八是畜生法界,第九是饿鬼法界,第十是地狱法界。
前四乃悟界,为圣者之法界,后六属迷界,为六凡之法界,亦即六道轮回之世界;再者,后九界为因,前佛界为果,故十法界又称“九因一果”。
——悟公上人《净土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