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净土一门,又有多种,曰观想、观像、持名、实相之不同。据《观无量寿佛经》先从日观下手,至第十二普观,皆观想念佛也。第十三观,名为观像念佛。最后九品往生观,名持名念佛。以三根而论,观想被上根,观像被中根,持名被下根。须知观想一法,非上根不易修。按经中修法,初观未成,不能修第二观。华座观未成,不得修真身观,概可知其非易易也。
若真实为超脱生死,一生了办者,宜依《佛说阿弥陀经》,信愿持名法门,方为稳当。此法是释迦世尊彻底悲心,无问自说,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三根普被,上下兼收,名为胜异方便,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之法门也。
然此法门所以得能了脱生死者,好在一个“愿”字。佛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只须信得真,愿得切,记数持名,刻定课程。永明祖师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此也。
唯持名之法,有二种不同:一者事持,只消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密密忆持,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可也。加以发愿回向,临终决定往生。二者理持,如上正持名时,加以细心返照。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心佛原自不二,即事悟理,名理持也。只此一法,亦名实相念佛,无别实相念佛也。只要净念相继,久久自得入三摩地矣。……莲池大师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君乞我示观想,我劝尔用持名。持名尚不易相应,观想能不更难乎?有志了生脱死者,不可忽诸。
——摘自《谛闲大师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