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从佛法里找到生命的价值

2025-02-19 22:06:00 发布: 人气:25
图片
图片



01/


大菩萨来到人间

还是需要善知识的点化



弥勒菩萨过去就已经是等觉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的化现很多。梁朝的傅大士,就是弥勒菩萨应化在浙江义乌的。傅大士一开始是种地的,甚至还打鱼。但是他打鱼很奇怪,打完之后把网又放到水里,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他虽然也打鱼,但因为他是等觉菩萨,有等觉菩萨的习气,实际上他是无分别的。


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样的大菩萨来到人间,还是会被污染掉的,还需要有善知识的点化,果地的善知识来点化因地的菩萨。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从广州去南京,绕道到义乌,他老人家知道这位大士还在人间迷着,还在打鱼呢。达摩祖师找到他后,就问他:“你怎么在这儿打鱼?”他回答:“我为什么不能在这儿打鱼?”达摩祖师说“你看看水里。”傅大士低头一看,兜率内院的宫殿现在了水里,他一下就醒了,马上就很惭愧。



图片



我们说“常惭愧”,惭愧就是一种觉醒。不觉醒的人是不知道惭愧的,所以“知耻”是一种觉悟、觉醒,没有觉醒的人是不知耻的,认为理所当然一样。


善根一恢复,也不用多说了,身外的一切都不要了。家里有一点田地,跟家人商量后,贴了布告,谁要就来领,没几天地全没了。家里的东西也送人,没两天家里就空空如也。后来他的一个朋友说,你家里东西都没了,你还有个老婆,能不能给我啊?傅大士又跟夫人去商量,夫人就回答祂,只要你愿意给,都可以。他的夫人叫妙光,也是大菩萨。


后来那个朋友也不好意思了,说:“我不要你老婆,还给你,但你日子怎么过呢?”傅大士说:“日子不过了,我上山住茅蓬去。”他就上山搭了个茅蓬开始修行。后来两个儿子也都跟他出家,一家人都修行。几年之后他修行的功德就在天下传扬开了。



                             /FORIQINGLIANG /

图片




02/


“舍”才是顺于“道”的



释迦佛陀往昔行菩萨道也示现过这个的,我们怎么学佛菩萨?自己没有觉悟,不要说学了,能够理解都不容易的,所以叫“初地不知二地境界”。当一个菩萨的大乘种性苏醒的时候,真的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都可以舍的,“舍”才是顺应他的菩萨种性,顺于道的。


老子的《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这个“道”跟世间人的价值判定是不一样的,“道”是在“舍”中去“得”的。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舍一分自私,心量就会扩大一分,是契合于这个真理的。


因为大多数人对“道”是茫然无所知的,对其中的规律是不懂的,所以佛菩萨的行径、圣人的行径,凡人是看不懂的。


对于看不懂的、不理解的境界不开口,这个就很重要。所以有智慧的人叫“大智若愚”,在愚者面前,必须示现愚钝的样子,这才是他智慧的表现。



图片



03/


从佛法里找到生命价值



我们佛弟子就是这样的,别人错误的想法,能不能开导他,帮他也捋顺了?如果自己都没想明白,别人一说,你就跟着他去了。有句话说“你要活出你的价值”,我们要从佛法里找到生命价值,这是不容易的,日复一日地修,终有一日,自己就知道底了。


就像我们刚出家就要学做出食,观想、念咒、打手印,乳海真言一念,刹那之间,海水“哗”就变成乳海,祖师还让我们观想“鋄鋄鋄鋄鋄(wàn)”海水弥漫、波纹荡漾一样。刚开始是观想不出来的,但是久久地观,天天就这样训练,天天佛前供水,总有一天就能观想出来的。


一个等觉菩萨观想啥就有啥,众生个个都吃得饱饱的,他的观想跟实际的是一模一样的。观不出来的人,不能否定别人能观想出来,这就是他久而为功,已经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他的精神世界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充满了这些的。


所以我们要把信仰变成修行,久久为功,久久地积累,我们精神世界的资粮越来越壮大,就会具足一个佛弟子该有的功德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双春之年,碳基生命如何迎来新生?
· 放下,你手里的“轮回总持”
· 新年学习《心经》消灾免难增福慧|当你“安住”于般若本性中,就超越了生死!
· 心一境性好自在
· 寺院的道气,你能感受到吗?
· 如是修行,天天增上
· 对善知识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Having Unwavering Faith in Your Teacher
· 有功德,更要警惕 Be Vigilant Even When Merit is Accumulated
· 转法轮、狮子吼,是人天的庄严
· 修行人一天会过,天天会过
·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 新生,是从心灵上获得的
· 修行怎么无漏?在哪里求无漏?
· 在这里,就会业障净除、福德增长
· 珍惜当下殊胜的善因缘
· 学佛,你入心了吗?
· 听佛的话好好修行,其他的都不用担心
· 农历正月十七,纪念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圆寂日
· 一千年后的今天,最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 放下虚伪的相,真理自会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