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里读清明 | 繁华落尽,如何通往永恒?

2025-04-14 00:02: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驱马度荒城

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

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

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

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歌曲制作:慧日禅寺

图片

寒山大士的这首《驱马度荒城》,与寒食节特别应景。


骑马穿越一座荒凉的城池,油然生起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喟叹。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高矮不一的残垣断壁。野草堆里大大小小的坟头,在这座荒城里无边际地散落着。


“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高高低低的城垛虽然破败了,但是还遗留在那里。这个城墙圈着的是什么呢?大大小小的坟头。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的。


为什么要从世间的英雄豪情上升到圣人情怀?因为世间的英雄只会攻城掠地,只有圣人才会抚慰心灵,提升智慧。这才是盛世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兴盛,最重要的是文明的兴盛,而不是仅有“秀肌肉”的能力。一个英雄也不仅仅是攻城略地,而要有圣人情怀,以呵护大道的秩序为己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世间总有一个悖论:圣贤文化是呵护众生的,众生却不懂圣贤文化。


一位商人曾经哭着感慨:“虽然我是带着信仰和情怀做事业,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太难了。”他只是带着情怀做买卖而已,还不是恢复道统,把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在人间普及。


请问,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吗?现在的人认知到它的价值了吗?没有啊。


但是“自振孤蓬影”,哪怕艰难,还是振一振袈裟,抖去尘埃,继续上路。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圣贤之道是孤寂的,它得不到那么多共情。世间的悲伤、哀思可以共情,寒食节背后让我们反省的“清明复清明”,这个能共情吗?


它不是情绪价值,而是一种哲理。它上升到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哲学来总结它——


人如果戒除贪瞋痴,就告别了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如果有清明,人间就会昌盛,人的文明的生产力会得到激发,破坏力会得到抑制。这不属于情绪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思考。这种人文规律,是很难共情的。

图片

所以寒山大士感叹:“所嗟皆俗骨。”儒释道为世间存在,可世间人却不理解儒释道的价值。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连孔夫子都不能理解,又怎么理解一个修行人呢?


有时候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根本不愿意去尝试理解。如果不入他的情绪价值范畴,在情感上就触动不了他。但这个文化既没有血缘的共同体,也没有文化共同的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深刻思考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华民族为什么有儒释道文化?为什么这个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地继承,赓续不断?






图片

“仙史更无名”,如果我们不了解儒释道文化,如果不修行,不超越这个轮回,那就像没有来过人间一样。九宗五服之内,谁能恒久地在世间记得你呢?


我们说“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个永恒的世界,这永恒世界里如果没有你的名字,那就是虚度此生,白白来这人间一趟。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诸法不离心,更不在外境
· 是什么卡在你与无尽藏之间?
· 可以不知道,但不能不敬畏
· 人生怎么能不走错路?
· 这个时代,我们丢了什么?答案在头顶
· 修行要找到这种生命感受
· 若不于此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
· 最好的承诺
· 寒山诗里读清明 | 打卡人间,别忘了尝醍醐至味
· 何时能跟佛菩萨的真理撞个满怀?
· 只因说错一字,做了五百世狐狸
· 当你这样做时,佛菩萨就为你想了
· 放下这“轮回的总持”,就还有希望
· 【2025清明法会特辑】人间有九食,四种可舍、五种必须求
· 【2025清明法会特辑】寒食“禁火”,给当代人的清醒剂!
· 大梦中,你何时醒来?
· 2025清明法会特辑 | 一切,都归于超越时空
· 为什么不信佛?
· 2025清明辑 || 想转凡成圣 就从改变饮食开始
· 你选择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