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 Ming Tian Xin
今天是九月十日,教师节。
我们感恩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
礼敬生命中的善知识!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文明的长河里,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扬和传承者。
01
PART ONE
老师对世界的影响无法估量
TIME REFERS
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的传输者。师,是与道连在一起的,这是师者的尊贵所在。
古代的教育是圣贤教育,将“文以载道”作为价值尺度,将“仁爱孝悌、重义轻利”等作为理想人格。一个老师的文化容量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座下的学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自上而下倡导传统文化学习的今天,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的老师,肩上的责任就更为重大。
将自己高层次的生命体悟融铸到教学实践中的老师,往往会令学生受益无穷、毕生难忘。
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让每一个学生活得智慧而有尊严,活出圣贤一样的状态,让这个民族更健康地屹立于世界,这实际上就是老师的功德,这项工作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大爱。
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在肯定老师的价值时说:一个老师,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没有办法估量。
02
PART TWO
尊敬老师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TIME REFERS
在中国古代,尊敬老师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他拜当时的大学问家程颐为老师,杨时虽已年过四十,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却得知老师正在午睡。二人不忍打扰,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寒气凛冽,但他们仍恭敬等候。待程颐醒来,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多深了。
正由于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杨时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 清.董邦达《程门立雪图》轴(局部) ——
古人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尊师重教是一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石。在老师的引导和教化下,我们才有机会打开智慧,活出像圣贤一样的状态。
03
PART THREE
善知识,
将一生所悟真理奉献众生
TIME REFERS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妙法莲华经》
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选择做一位“老师”。他行走于山林田野、村城国邑,说法四十余年,讲经三百余会,只为让每个生命都认识自己的佛性,让每个生命都踏上佛性的觉醒之程。
“佛”是“觉悟”、“智慧”的意思。佛教,就是佛陀引导众生从无明通向解脱的究竟智慧之教。
几千年来,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善知识们,把一生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奉献给所有众生,启迪众生的法身慧命,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道路。因此,他们被称为“人天导师”。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问道。既得真师,于是拗折拄杖、高挂钵囊,久久亲近。能遇到明师,是人生的大幸。对学佛人来说尤其如此。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04
PART FOUR
世出世间二种师长
对我们都极具恩德
TIME REFERS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体,而老师重塑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世间的老师,还是出世间的大善知识,对我们都极具恩德,我们都要学会尊重,懂得感恩。
作为弟子,如何恭敬师长?作为师长,又应怎样顺应为师之道?
在《善生经》中,佛陀给出了智慧的答案: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我们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师长的教诲。只有让所学到的一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对得起师长的教诲。
如果我们在世间学的学问技能,都能用来为佛法的修学做准备;在佛法中得到的教诲,都能用来成就自己的道业;我们发起菩提心,发愿利益一切众生,那老师教我一个人,就等于利益了一切众生,这才算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之恩。
愿全天下的老师平安幸福如意,
桃李芬芳!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